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梅河口市博爱幼儿园 > 博爱动态 > 请尊重孩子的物权

博爱动态

请尊重孩子的物权

关键词:

梅河口幼儿园梅河口博爱幼儿园

2014-01-17

 
   春节的时候,朋友来访,给鲁鲁送了一包礼物,都是吃的,其中有个“大礼包”,让他兴奋不已。
  
   第二天一大早,我们去另一个朋友家,因为太匆忙,来不及准备礼物,就顺手拎上昨天鲁鲁还来不及享受的大礼包,准备转送给朋友的女儿。
  
   一路上,鲁鲁垂头丧气,眼泪一直在眼眶里转,无论我怎样劝解,他一直和我较着劲。
  
   我就生气了,责骂他不懂事。他却恨恨地说:“那是人家送给我的!”
  
   我突然醒悟,那确实是人家送给他的,既然送给他,就是他的东西了,所有权是他的,我有什么权力处理他的东西?!既然我对他的权利都如此不尊重,他又凭什么尊重我,凭什么“懂事”?不平等状态下的懂事,实际就是让他作出牺牲,牺牲他的权利,就是对他的侵害和掠夺。“懂事”是有条件的,“懂事”也是相互的,不然“懂事”就成了欺负人的借口。!
  
   于是我真诚地给鲁鲁道歉,把刚才的感悟说出来。鲁鲁笑了,大度地说:“没事,就送给妹妹吧,我以后再买。”
  
   他其实还是很懂事的!当我懂事以后,他也就懂事了。他在乎的不仅是那包零食,更是我的态度,我的尊重。孩子虽然说不出很多道理,但所有的事情,其实他都明白,都能感受。要尊重孩子,只有你尊重他,你才能得到他的尊重。
  
   “物权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如何对待别人的东西,如何对待自己的东西,其实就是划清权利的界限。自己的东西可以和别人分享,但自己的意愿必须受到尊重。在这一点上,家长往往有一些糊涂意识。
  
   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,这是正常表现,也是好事。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,这个“自我”既包括“我本人”,也包括“我的物品”——“我的物品”就是“我”的附属品,代表着我的权利。
  
   只有明确了“我的”这个概念,才能分清“我的”和“别人的”有什么区别,从而在自己与他人间建立起清晰的界线。“我的”就是我的,“别人的”就是别人的,“我的”别人不能动,“别人的”我也不能动,这就是彼此尊重。有了这条界线,有了这种尊重,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知道怎样做,他将来一生都会有道德感,不会做损害别人的事。当然,他也会保护自己的利益,不受别人侵害。
  
   彼此尊重,这是一切美德和秩序之所以能够建立的基础,而彼此尊重的前提,就是要分清彼和此。我与他人之间如果界线不清,你可以动我的,我也可以动你的,不知道自己的权利,也不会尊重别人的权利,人际关系上的许多困扰由此而生,道德风险也很可能降临,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。
  
   不以家长的权威来剥夺孩子的私产,尊重孩子的物权,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道德教育。有时候,我们一味地夸奖无私奉献,却看不到这里面隐藏着不尊重个人权利的因素,当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出无私,他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时,我们往往用暗示、强迫、引诱来达到目的。甚至,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,有时候我们会给孩子贴标签,“你太自私了”,让他在道德上抬不起头,以此迫使他作出“无私”的举动。
  
   其实,自私没什么不好,人都是自私的,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,是生存和繁衍的前提,不自私的生命是不存在的。自私并没有什么不对,自私而损害别人才是不对的。所以,道德教育的要点不是教育人不自私,而是教育人不损害别人。这就是彼此尊重。你如果不尊重孩子的自私,那便对他形成了损害,他也就从中学会了损害,他就知道了,“哦,原来可以这样对待别人。”
  
   有一种说教,让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,满足其他人的利益。那么谁该放弃,谁该被满足呢?大家都是人,都是平等的,凭什么要一部分人作出牺牲去满足另一部分人?这个依据何在?一些道德说教,往往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出现,因为只有以“大多数人的利益”为借口,才能显出个人的渺小,从而使剥夺个人利益显得合理。但是,“大多数”难道不是由个人构成的吗?如果“个人”得不到尊重,“大多数”又如何能够被尊重?如果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不存在了,还有什么“大家”的利益?
  
   尊重,是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,尊重自己,尊重他人,尊重彼此的“自私”,社会才会更无私、更和谐。
  

   (鲁稚,作家、亲子教育专家,著有《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》、《与孩子一起炼爱》等) 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